当前位置:首页/专题专栏 / 碧水映初心永远跟党走 / 党员心得体会

庄园:治水智慧映照新时代征程 ——读《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》有感

发布时间:2025-05-30    浏览次数: 【字号:默认 特大

  在《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》的学习中,大禹“凿龙门、通九河”的治水史诗也会不时在我脑海浮现。这份凝聚千年智慧的理论纲领,让我深刻体会到:水利工作者的文化自信,既镌刻在都江堰“乘势利导”的石刻里,更激荡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澎湃水声中。从上古治水到现代水利,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水相生相融的壮丽史诗。

  一、古法今用:治水智慧的薪火相传

  《纲要》中“民为邦本”的思想,在水利实践中化作“江河安澜”的民生承诺。李冰父子“深淘滩、低作堰”的六字诀,历经两千年仍在都江堰汩汩流淌;文徵明“岛屿纵横一镜中,湿银盘紫浸芙蓉”的咏叹,化作当代太湖水环境治理的生态实践。正如《淮南子》所言“禹决江疏河,以为天下兴利”,今天的“河长制”让古老治水智慧焕发新生。

  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,我看到《水经注》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的豪迈与现代调水调沙技术的完美融合。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情怀,正体现在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”的当代治黄实践中。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仿古,而是像王安石《水利》诗中所言“淘尽泥沙见真金”的创新转化。

  二、红色基因:水利精神的时代传承

  《纲要》强调的艰苦奋斗精神,在红旗渠“人工天河”的建设中得到最生动的诠释。站在青年洞前,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”的红色标语与崖壁上斑驳的钢钎痕迹相互印证。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化为“三峡精神”——建设者们用22年时间,在长江上铸就“国之重器”,实现了孙中山《建国方略》中“改良此上游一段”的百年梦想。

  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中,水利工程师们彻夜值守调度水库的场景,让我想起毛泽东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的豪迈批示。从“千里淮河第一闸”王家坝到白鹤滩水电站,红色水利精神始终在急难险重中闪耀光芒。

  三、数字赋能:水利文明的创新蝶变

  《纲要》提出的守正创新理念,在“智慧水利”建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大禹“左准绳、右规矩”的测量工具,已升级为北斗卫星的毫米级定位;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中的水文记载,正转化为数字孪生流域的三维模型。这种创新不是割裂传统,而是如贾让治河三策般“因势利导”的智慧延续。

  在浙江“浙里九龙联动治水”数字化平台上,古代“禹分九州”的治水格局与现代流域统管机制时空交汇。当京杭大运河遇上数字孪生技术,世界文化遗产在云端重焕生机,这正是费孝通先生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理念的当代实践。

  学习《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》,站在郑国渠遗址眺望引汉济渭工程,我读懂了司马迁“甚哉,水之为利害也”的深意。从大禹“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”到新时代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治水方针,水利事业始终承载着中华文明“以水为师”的哲学智慧。当我们用数字技术激活《河防一览》古籍中的治河图谱,以生态理念重构《水经注》里的江河脉络,便是对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文化基因的最好传承。这或许就是文化自信在水利领域最生动的注脚:让千年治水智慧浸润当代实践,用科技创新续写人水和谐的新篇章。

网站地图|联系我们

无锡市水利局版权所有 无锡市水利局主办

  公安备案号:32021102000707  网站标识码:3202000056

党政机关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